
金秋十月,我和友人参加了由巴楚县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的沙漠徒步探险活动,来到了位于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境内的郁头国。这里是历史遗存最完整的一段古丝绸之路,是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,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的根据地之一。3天的徒步我们不仅经历了艰苦的旅程,更见识到古郁头国鲜为人知的历史文明……
曾经繁华
从柯坪县向西南,直到巴楚县境内,紧临图木舒克51团场的唐王城,有一条狭长地带。这里完全是荒漠,没有水,没有农耕,没有人烟,唯一的植被是稀稀拉拉的红柳包。
红柳包区的南面是古代喀什噶尔河的最下游,但现在有林无鸟,有土无人。它的西南半部,是完全的沙漠,天上无飞鸟,地上无走兽,人迹罕至。
有谁知道,在这一片沙漠荒原之中,竟然埋藏着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后1000年之间近1300年所创造的历史文明。
这一文明,既有从我国中原移植来的“华夏文明”,又有从西边传来的古代波斯文明,而且还有当地发展起来的“塞克”文明。
从《汉书》、《后汉书》我们知道,这一地区在2200年前被一个叫做“郁头国”的小邦国所辖。到了唐朝时期,这片地方已被唐朝政府划分为一个叫做“郁头州”的行政单位,直接归国家政府所属,不再是小邦国的臣民,直辖于唐朝政府设立在龟兹的“安西都护府”(安西都护府是唐朝中央直属,统辖西域的军事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行政单位)。
郁头国遗址分布为带状,从喀什地区的巴楚县、图木舒克市、阿克苏地区的柯坪县,均有郁头国古城汉代屯田、冶炼、手工作坊、寺院等。
公元4世纪到12世纪这里曾经十分繁荣,以前曾是喀什噶尔河的漫流区,土地肥沃,人口众多。也是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驿站,北魏时的“和平铺”驿站;唐朝对外接待“济浊馆”、“谒者馆”都在郁头国境内。
郁头国集各民族文化演变与融合,有汉代遗址,有北朝到宋时期遗址。曾在此出土大量反映各种文化的壁画、塑像、钱币、陶器、铜器、饰物等4000多种文物。在这些器物上有婆罗迷文、粟特文、龟兹文、亻去卢文、古汉字等。
惊喜发现
上午9点,我们背着沉重的背包和8瓶水,从农三师51团3连矿厂,徒步进入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。
早上下了20分钟的细雨,所以在沙漠里走起来很舒服。我贪婪地呼吸着荒野的气息,这是塔克拉玛干特有的气息,清新又带有明显的沙尘味。